20022年8月5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司公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选单位名单,其中8个方向,221个项目入围。

强联智创入选工信部_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_揭榜单位名单-20220812111.jpg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的人工智能数据库方向的“中国颅内动脉结构性病变人工智能数据库”项目成功入选“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国家级揭榜单位。与此同时,由强联智创牵头申报的“颅内动脉瘤临床辅助决策软件”项目成功入选“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方向”国家级潜力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揭榜挂帅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器械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工作。按照聚焦临床需求、立足良好基础、鼓励技术创新、完善支撑环境等原则,揭榜任务主要面向2个重点方向:一是智能产品类,包括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智能辅助治疗产品、智能监护与生命支持产品、智能康复理疗产品和智能中医诊疗产品5大项任务。二是支撑环境类,包括医学人工智能数据库、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中心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中心3大项任务。

此次创新任务面向全社会遴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先锋队、主力军,加快突破发展瓶颈、补齐短板,加速新技术、新产品在医疗领域的落地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与有关部门、地方等加强协同,在应用试点、产品推广、合作交流、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揭榜优势单位的支持力度,加速揭榜成果应用落地。

不同于以往的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的评选,不唯资历、只论实力,谁的技术更有优势、对产业的带动更好,谁就来揭这个榜,对树立人工智能领域标杆,激发竞争活力、培育行业龙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有非常强力的促进效果。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根据《2021年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中所述,中国人群的总体患病率高达7%。颅内动脉瘤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死残率高超过60%,但目前其风险评价与治疗选择规划等仍然是临床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强联智创在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的“十三五-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规范治疗和未破裂动脉瘤出血风险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团队以及强联智创研发团队联合研究并发布的人工智能产品——“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其成果转化,能够量化疾病风险、预测手术效果、规划手术方案,帮助实现脑卒中个体化智能诊断和治疗。此次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强联智创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团队入选的“中国颅内动脉结构性病变人工智能数据库”在满足权威性、多样性、科学性、封闭性、动态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将充分支撑更多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以及更多相关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和验证。 

此次入选的“颅内动脉瘤临床辅助决策软件”,由强联智创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杨新健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陈益强教授团队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的陈端端教授团队共同申请,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构建智能化稳定性评估模型,基于临床、影像和生物力学等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多维度风险预测,可以将临床上颅内动脉瘤进行危险分级,解决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场景下的难题,对动脉瘤进行精准的稳定性评估,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手术成功率。

     强联智创坚持自主研发,思考在前、敢为人先、勇闯“无人区”,瞄准最致命以及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等相关病种,“颅内动脉瘤临床辅助决策软件”在国内外暂未发现已上市的同类产品,率先填补全球脑血管病人工智能辅助诊疗领域的空白。其对现有诊疗流程有实质性的增强协助和精准优化,强联智创坚持促进神经介入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深入推广和广泛普及,使更多脑血管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加大产业布局,构建产业生态,助力健康中国战略。